现在申请

地理学

一、历史沿革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现代地理学科发祥地之一。1902年北京师范大学创办之时,就以史地类专业开始招生,1928年在全国最早设立地理系。经过110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地理学学科体系,为地理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国地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在2012年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包括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其中自然地理学2002年获批国家二级重点学科,自然资源2008年获批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地学(主体为地理学科)已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

 二、  研究方向及学术带头人

以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为目标,针对国际地理学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要发展了六个研究方向。

自然地理学:以地表过程变化理论为核心,形成了土壤侵蚀与防沙治沙、生态水文研究的特色。拥有“土壤水文与土壤侵蚀”教育部创新团队,“防沙治沙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定量遥感理论为核心,形成了地表参数反演、同化和测量研究的特色。拥有“定量遥感”教育部创新团队,“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以资源生态理论为核心,形成以资源保护、资源优化配置、资源管理研究的特色。拥有“复合景观生态系统动力学”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团队。

自然灾害:以“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为核心,形成区域综合自然灾害评价、综合风险防范、重特大灾害应急响应研究的特色。拥有“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人文地理学:以区域规划理论为核心,形成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研究的特色。拥有“区域地理国家级教学团队”。

球环境变化:以地球系统模拟为核心,形成全球变化综合观测数据、模拟、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特色。

在上述6个二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上,以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为核心,以“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和“遥感科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形成了以对地观测、地表过程模拟、土壤侵蚀、全球变化与综合风险防范为特色的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学科体系。

主要学术带头人:

李小文,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十五”863信息领域专家,遥感领域Li-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创始人,主要从事遥感基础理论研究。 

史培军,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被教育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主要从事地表过程与减灾研究。

刘宝元,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土壤侵蚀机理与模型研究。

王静爱,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负责人,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特等奖,主要从事区域地理教学与研究。

戴永久,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陆面过程模拟与数值模型研究。

李小雁,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生态水文与土壤水文研究。

王开存,教授,主要从事地表能量和水量平衡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

三、  标志性成果

基本情况:近三年来共承担225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合作项目,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973计划12项,863计划14项,科技支撑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3项;近五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7项,获得国家教学奖励2项;近五年来发表国内外收录的学术论文1903篇,其中SCI文章445篇;出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科为中国基础地理教育课标的设计、教材的编写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承担了北师大版“五.四”地理教材以及16本国家“十一五”地理学规划教材的编写任务。近三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400人,博士研究生182人,境外研究生5人,与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58人。

在近年应对汶川地震、南方雪灾、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制定国家中长期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全国土壤侵蚀普查工作、国家建立定量土壤侵蚀动态监测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为国家部委与地方政府提供大量区域发展与规划咨询报告并被采纳实施;承担了全国生态资产动态测量、主要农作物产量的测算、农业保险区划等工作,为国家建立基于空间定点抽样的农作物产量遥感和灾情统计技术体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功研发全球陆表参量产品并向国际公开发布,被誉为中国遥感标志性成果,为我国南北极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研制的全南极地表覆盖图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在南极事务的国际影响力。

高层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11人。

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有明显进展。拥有“区域地理”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地表过程模型与模拟”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各1个,拥有“定量遥感”与“土壤水文与土壤侵蚀”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获得重大教学科研奖励多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发表高影响论文多篇。在Nature-geoscience发表论文1篇、PNAS发表论文3篇。